「概念」网络中的“中心化” VS “去中心化”?

在社会学领域中存在着一个概念,被称为“结构洞”。简而言之,当你想要与A联系,却必须通过B时,B就成为一个结构洞。由此,B可能因此谋取利益或产生竞争优势。

"中心化"可以简单地与"结构洞"画上等号。结构洞带来的是竞争优势,而竞争优势中则包含信息不对等、信息流操控等,这也是"中心化"设计在社交网络中的具体表现。

"去中心化"即减少中心化带来的巨大竞争优势。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中心,而是将中心从不可控的“人”这一因素中移出,转移到可控且中立的因素中,从而消除先前的竞争优势。

因此,从某种意义上说,“去中心化”是一种“降权”的操作,同时也更加可控于个人。经过这样的改变,整个网络形态将变成一种“细胞组织”,彼此难以受到影响,从而更加稳定,但同时也面临新鲜空气进入的困难。

为了更清晰地区分“中心化”与“去中心化”的概念,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直观地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区别。

互联网放大了人性,使人能够以个体的方式面对整个人类,信息的产生、存储、转发等都是以个人为单位,网络让信息得以流通。在1962年,Paul Baran在一篇名为《On Distributed Communiction Networks》的文章中提出了Packet Switched的概念,并直观地描述了三种不同的连接状态。

"中心化"是绝对的,而“去中心化”则是相对的。从“中心化”向“去中心化”演变的过程可以被形象地描述为从树到图的过程。

综合上面的三张图,Baran认为,网络的组成结构包括两种状态:中心化和分布式,而去中心化则是这两种状态的中间过渡态。

相关推荐